为促进贫困人口稳步脱贫,青海省西宁市人社局全方位挖掘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多方面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巩固、增强就业扶贫成果。(2020年6月12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观念一变,天地宽。就业是一种“造血式”扶贫,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摆脱贫困,这样的扶贫方式,不仅效果上更好,也能够实现可持续推动。当然,要做好就业扶贫的工作却并不容易,要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岗位,就需要党委政府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不能再有群众找我,再去办事的想法,而是要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能够深入到贫困群众中去摸底、对接,才能有效施策,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就业的渠道,确保更多的贫困群众稳增收。
摸清底数推动返岗再就业。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的农民工并没有如同往年一年,匆忙地赶回原工作岗位,甚至一些人因为出行不便,难以再返回岗位。印发《关于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就业意愿调查的通知》,对全市1.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开展全面调查,明确掌握已就业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摸清底数,才能够更好地找到这部分贫困群众返岗遇上的难题,找准原因,更精准地解决问题,才能够推动这些农民工,再次走上自己的岗位。
精准对接推动上岗新就业。贫困群众了解信息的渠道有限,也导致了他们实现就业的舞台受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政府主动地服务,能够在摸清贫困群众底数的情况下,掌握好他们的就业意愿,才能在企业和贫困群众中当好“红娘”,实现贫困群众和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青海人才网”等线上线下平台,多渠道精准推送岗位信息,确保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就业。线上线下齐发力,让有就业能力的人能够更快地走上新的岗位,解决一批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减小脱贫的压力,也更有利于推动整个脱贫攻坚的工作向前迈进。
兜底安置推动在岗稳就业。对于那些无能力的贫困群众,要让他们更好地摆脱贫困,就需要在兜底安置上多下功夫。在保持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重点安置异地搬迁贫困群众和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显然,这样的一种安置方式,既是解决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有效方式,也能够通过这样的就业扶贫方式实现贫困群众的稳就业,才能增加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关键在于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施策,拓宽就业的路子,多种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增收,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陈时新)
新闻源:http://www.zuzhirenshi.com/dianzibao/2020-06-12/4/ccb5b265-f407-405a-81de-2d3575187f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