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个老男孩在36岁的年纪,要去完成18岁时的梦想。说什么长大了要做科学家,这位老男孩从小的梦想就是说相声,于是36岁时开了一家竹风喜剧社。说什么年少追梦值得敬佩,这位老男孩在36岁“高龄”做了件事,要为黄岛留下相声文化的根,你不想点赞?!
袁伟,一个36岁的老男孩。青岛滨海学院2003级大学生艺术团团长、梦想剧团团长。
也许袁伟这个名字你会感觉到有些陌生,但是在黄岛居住十几年以上的人,大多会记得,在那个网络还不算发达的年代,打开收音机,调到FM92.6,会有一个叫“小白”的男播,给你讲述都市情缘的故事。
回想起那段做电台主播的日子,袁伟有点儿小骄傲。可不是,还没有毕业呢,就被借调到电台实习工作,毕业之后立马就可以签约,比起“毕业就是失业”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太美了。“最忙的时候一个人要负责三档节目,虽然忙活点,但日子很充实。其实我水平挺菜的,主要是那时候男播少。”说着,袁伟挑了挑眉,怎么看也不像谦虚。
“从前家里还没有电视的时候,最豪华的娱乐工具是一台古旧的录音机。也不知道是谁翻录了一盘相声磁带,那是杨少华先生的相声小段《吃月饼》,一有空我就听录音机,一边听一边自个儿偷着乐,慢慢的我就陷进去了。”袁伟从来没想过,这个通过电波认识的人,日后竟然成了自己的师爷。
那个年代,舞台少,表演的机会也少,能让袁伟过瘾的机会更少,这样的日子从来到青岛滨海学院开始有了变化。
“学校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我还参加了社团,有了可以说相声的地方。教室里,礼堂里,学校的迎新晚会,村里的逢年过节……我有了越来越多的表演机会。现在想来,我还是感谢学校,是学校给我了广阔的舞台。”说这话时,袁伟很郑重。
再后来,一位学姐找到袁伟,“学弟,我这里接了一场商演,给钱的,去说一段吧。”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超市搞促销,去说一段;手机店开业,去说一段;工地要奠基,去说一段;谁家要结婚,去说一段……30,50,80,100……“我这才知道,说相声原来是可以赚钱的。”袁伟曾经以为这样挺好,然而,生活却给了他不小的打击。
“那一天,我结婚了,跟那个当年在滨海和我一起说相声的女孩。之后,柴米油盐,鸡毛蒜皮,日渐衰老的父母,慢慢长大的孩子……我开始面对房贷车贷,开始面对人情冷暖,开始面对一文钱憋死英雄汉......唉,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可以为了梦想什么都不顾的男孩了。”当时婚庆行业刚刚兴起,靠着自己的才思敏捷和超溜的嘴皮子,袁伟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名为薇枫文化公司的小老板……
本来故事这样继续也没什么不好,但一次偶遇又燃起了袁伟心中的火苗。“一场活动上我遇到了一个叫白玉的相声演员,他问我,你是……说相声的?我犹豫了,犹豫了半天,说,‘不是,我,是个电工!’”回家之后的袁伟郁闷了好几天,想当年,自己也曾痴迷相声,也曾为此付出很多,如果当年再坚持一下,这时候会不会多出个像郭德纲、小岳岳一样的腕儿?而如今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腻大叔。这时候袁伟媳妇一语点醒梦中人,“想去就去啊,现在也来得及!”
于是,小火苗成了燎原之势,三进津门,袁伟终于得蒙杨威先生收录门墙。杨威先生,杨少华先生的大公子,马三立先生的徒孙。普罗大众可能并不熟悉,然而但凡相声门里的,一提天津杨大爷,都得挑大拇指说一声,嘿,那是挂王!
“遇见老头之前说实话其实并不服气,直到遇上之后方知天外有天,相声这行虽为小道,要想登堂入室却好比蜀道之难。”这时候,作为滨海学子,滨海人那种骨子里的开拓、勤奋、坦诚、务实的精神,又给了袁伟无穷的动力。
一阵锣鼓声中,竹风喜剧成立了,开箱之时青岛市曲协主席闫成山等亲临道贺,侯耀文先生顶门弟子李炳杰老师登台助演,更有卢鑫、玉浩、高晓攀、尤宪超、金霏、陈曦、苗阜、赵津生、杨进明、周培岩等一众相声同行发来视频祝福。竹风喜剧,一个说相声的小园子,地儿虽不大,却处处倾注着一帮人年少时的梦想,我们的部分成员是青岛滨海学院的毕业生。“没想着做多大,赚多少钱,就为了圆年少时的梦想,如果可以的话,更期望能在黄岛也给相声留条根……”袁伟笑着,目光无比坚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