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隶属于新疆塔城地区,是西北的边陲小城,西部和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农业城市,素来有“粮仓、肉库、油缸”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塔城出产的农副产品品质优良,颇受欢迎。
但纵使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仍然堪忧。面对这样的困局,塔城成立了众多农业合作社,陈正林创办的绿禾园农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个专注于创新生产经营模式、联通中外的先锋。在理事长陈正林的带领下,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多了,收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联通了中外,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哈萨克斯坦,极大地促进了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发展。
联通中外谋两地农业新发展,创新模式促家乡农户齐致富,陈正林在这条路上不断努力着。
塔城,一座美丽的西北边陲小城,也是陈正林的家乡。这里的人们世代以耕种为生,乡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耕作,但收入始终不高。种地不挣钱,农民收入低,耕作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了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陈正林怀着拳拳赤子心,胸中满怀带动乡民致富的决心,立足本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创办了“绿禾园”农业合作社,让乡民们当上“甩手掌柜”,安心工作,共同致富,并与邻国联动,帮扶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发展,彰显大国风范。
行创新之举, 筑通达之路
历来教科书里对农民的描述大都概以“勤劳”的字眼,那是对农民起早贪黑、辛苦劳作的真实写照。“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纵使农民如此辛苦的劳作,仍然是低收入群体。深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穷则求变,变则通达。位于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的绿禾园综合专业合作社,是陈正林对农业生产模式“求变”的一次大胆尝试。2019年,在商海搏击多年的陈正林怀揣着一颗“领富、帮富、带富”的赤子之心,带着闯荡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对市场的认识,成立了绿禾园综合专业合作社,领着乡亲们打破传统农耕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以产业发展、中外联动带动当地共同富裕。
谈及陈正林为什么转入农业,他坦言:“我们家世代都是农民,对于农民的辛苦体会深刻,也想为家乡的农民们做一些贡献,看看能不能行”。当时正巧陈正林收到新疆域盛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法人黄厚双的邀请,邀请他一同将滴灌技术引入哈萨克斯坦。他略加思索,认为此举既有利于将我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哈萨克斯坦,促进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发展,也有利于从新的角度思考本乡农民农业的变革与发展。于是,他便接受了这一邀请,并开始考虑改革。
要改革,就要先找到存在的痛点。陈正林结合自身对农民的体会,以及对家乡农业的观察和认识,总结出以下三个“农民挣不上钱”的原因:一是农民在农产品销售链中居于底层,只专注于分散生产,与市场和销售脱节,在中间商的手中损失较大,也无法与市场有深入的接触;二是农民的规则意识较为薄弱,合作精神和契约精神较为欠缺,生产较为分散,不利于集约化管理;三是土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种面积减少。
在寻求这一突破的过程中,他当即想到,将滴灌技术引入哈萨克斯坦也能带领国的农民出国耕种。据此,陈正林在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和研究后,对症下药,梳理并确定了合作社发展的两条主线:一、积极寻找对外就业机会。立足于本地的边陲优势,带领国内农民出国耕种,在哈萨克斯坦实行规模化种植,并将先进技术引入哈萨克斯坦,同时解决国内“人多地寡”、无工可寻”的困局;二、实行土地入股分红制。由合作社对全乡的土地进行整合,实行规模化的生产与管理,引入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合作社负责管理生产的同时,也与市场对接,真正进入销售链,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业生产,打开销路。
通过这个完整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乡亲们能放心在国外耕种,国内也能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农民有两份收入来保障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真正意义上地过上了小康生活。通过大面积的集约化生产,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同时彰显中国的大国自信。绿禾园综合专业合作社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帮扶邻国农业发展,促进两国农业共同进步,加快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
破现实难题 ,促产业发展
虽然有了完备的计划,但创业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从创立合作社发展到今天,陈正林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最棘手的就是资本上的问题。农业产业周期长,资金回收期长,前期需要投入非常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但因为合作社本身的局限性,只能依靠社员入股、运营利益投入和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运行。
银行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局限于小额农户贷款、联保贷款、抵押贷款等,且贷款期限较短、贷款额度较小,难以满足绿禾园这样规模化经营的投资需求。且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等相关土地权益及其附着物不能设立抵押权,致使金融机构以土地经营权质押的债权变现障碍难以逾越,堵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的路子,因此从金融银行方面取得资金支持十分困难。陈正林直言道:“银行贷款只能根据土地数量进行贷款,而不能贷款承包土地,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他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创新与农业相关的借贷产品,立足于农村发展的真实需求,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陈正林并没有气馁。他奔走多方,积极推广,也吸引了一批对绿禾园感兴趣的企业参与融资合作,以此推动绿禾园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借助“上合组织”等平台,陈正林也能获得政府进一步的支持与帮助。跨国经营确实有着不小的难度,他期望政府对“走出去”企业在项目审核、金融服务和进出口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并加强两国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协调服务,促进边境农的发展,帮助边境农民脱贫攻坚。
除了资金和政策,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陈正林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来计划好的出国因为口岸关闭不得不暂时搁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停摆,对于陈正林和绿禾园来说,这只是一个蛰伏期。他们积蓄力量,熬过困局,积极对哈萨克斯坦的气候、土壤和农业现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准备,准备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借势新机遇 ,实现新腾飞
陈正林对绿禾园的未来也做了长远的规划。绿禾园农业合作社将作为一个平台,整合农业资源,对内推进农田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对外负责经营、销售与就业。从而为农民提供一个安心的外出就业环境,坐收分红,共同富裕。合作社计划今年先整合国内土地资源,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单产效益;整合农民资源,为农民出国做铺垫,先做好调研、招聘出国农民等工作,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再与哈萨克斯坦进行合作;将滴灌技术引入哈萨克斯坦,在哈耕种的面积从一万亩开始做起,再慢慢扩展到十万亩地,最终达到三十到五十万亩地的耕作面积,一步一步扩大生产。
除了生产环节,陈正林在环保生产和质量把控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通过认真研读相关的政策文件,制定了尽可能使用环保化肥和少用化肥的生产策略,在质量把控上也制定了一系列出品标准,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做到绿色生产、优质出品。
目前,陈正林也为下一步计划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资本市场完成了一部分融资,也欢迎更多资本的进驻与合作,目前有较多企业十分看好绿禾园的集约农业和跨国经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陈正林和绿禾园已经准备就绪,只待成熟时机的到来,将完备的创新模式运行起来。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不仅关乎着亿万农民的福祉,关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关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陈正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边境乡村的乡情农情,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任务,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在坚守中求发展,于稳定中谋改革,描绘边陲小镇农业新局面,帮扶邻国农业促发展,树立现代农业的中国自信。在创新的农业发展思路之下,绿禾园定能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新腾飞!
农业乃国之根本,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提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重点培育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优先保障“三农”投入等重要意见,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保障。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中央还提出要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的口号,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因此,农业在未来的发展将大有机会。
塔城具有毗邻哈萨克斯坦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和聚焦“三农”的背景下,在敢于开拓创新的陈正林的带领下,绿禾园这种跨国经营与统筹规模化生产的农业发展模式,始终抓住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核心任务,迎着政策的春风、立足本地特点与优势,拥有广阔的天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