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心理学告诉你: 为什么散户更容易在股市上亏损 - MSN商讯 - MSN中文网

金融心理学告诉你: 为什么散户更容易在股市上亏损

来源:MSN中文网 作者:江南时间:2020-06-16 14:33:36

  身经百战的老股民们应该都还记得:5年前的6月13日,在之前一年时间里持续上涨、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的深、沪两市,在各种因素的叠加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断崖式”暴跌。上证综合指数从2015年6月中旬的最高点5178.19点,跌至2016年1月份的2638.3点,8个月内指数“腰斩”跌去一半。此后,A股又延续了长达4年多的熊市,从2016年1月至今(截至2020年6月10日),上证指数4年来累计涨幅为 -16.82%,远远跑输同期GDP(国民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长率45%左右,也跑输同期的国内综合物价增长率10.5%左右。

\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10日,A股还有2439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低于2015年6月时的最高价,占到同期已上市的2729家公司的近九成。其中,有2208家公司的股价相比5年前最高价还亏损30%,约占总数的八成;1840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不及5年前最高股价的一半,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甚至有941家公司的股价相比5年前最高价还亏损70%,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5年来,A股共有290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超过了2015年牛市顶点时的水平,仅占同期上市公司总数量的10.6%。

  如果我们以每年4%、五年累计20%的市场无风险利率来做比较,5年来仅有218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也就是说,5年来股价累计增长战胜了同期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到同期上市公司总数的7.99%(以上数据均不包括2015年6月以后新上市的公司)。

  同时,过去5年机构投资者获得正收益的比例要高于个人投资者的比例。2015年6月已经在运行的922支股票型公募基金产品中,有262支基金产品的当前净值超过了5年前市场顶点时的水平,占比28.4%,而同期实现盈利的个人投资者则不到一成。另据报道,2019年内实现正收益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占全部公募基金产品的99.8%,而同期实现正收益的个人投资者则占全部个人投资者数量的60%,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整体差距比较明显。

       深度剖析导致散户亏损的六大“思维陷阱”

  虽然大部分投资者在过去5年里“伤痕累累”,但是仍然对未来在股市上赚钱充满期待。资本市场最大的魅力在于:作为一个极其庞大的资金博弈场所,她永远存在新的无限的机会。

  面对未来的新机会,我们是坚持以往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做法,继续成为一茬又一茬的“韭菜”,还是反思过去那些不合理的交易理念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从而有效地实现资产的增值,将股市变成我们今后的“提款机”?

  我们能看清多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笔者已经有了20年以上的A股投资经历,曾经由于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长期在股市上亏损,和许多投资者一样反复被“割韭菜”。但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笔者逐步反思和纠正错误的投资思维,在身边一帮朋友的指引下,逐渐成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成为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忠实信徒。

  从2015年8月下旬至今,笔者和几位朋友一直重仓持有贵州茅台股票(代码:600519),期间几乎从未卖出。

\

  过去近5年里(2015年8 月24日至2020年6月10日),贵州茅台股票累计收益率863.03%,在同期上市的A股2772家上市公司中,收益率排名第1。同期,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的涨幅分别是 -16.08%、-4.76%、12.54%、-7.11%和-5.98%。

  能够长期坚定的持有贵州茅台等优质公司的股票,并非完全靠运气,这是在建立了正确的投资理念之后,市场给价值投资者的肯定和馈赠。

  今天,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投资经历,特别是20多年来的教训和体会,和大家探讨一下那些导致绝大多数投资人在股市上亏损的六大“思维陷阱”。笔者相信,即便广大散户们不具备专业机构的团体研究优势,但只要能够警惕这些屡屡出现的“思维陷阱”,就一定会和我们一样,逐渐告别屡屡被“割韭菜”的悲惨命运,获得满意的投资成效。

       “思维陷阱”之一:“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亦称“从众心理”,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现象。究其根本,人类从远古时期的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是典型的群体性动物,自原始洪荒时代至今形成的羊群心理根深蒂固:相对弱小的个体为寻求更高的生存概率,总是会选择合群,和身边的大多数人做出同样的判断和行动,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的自然反映。

  在股市投资中,投资者经常出现“羊群效应”式的判断和行为。这种仅凭直觉的非理性行为正是导致投资者在股市中亏钱的最主要原因。最典型的反映是:牛市时股市整体持续上涨,利好消息铺天盖地,由于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兴奋,投资者自己也就被裹进了这种集体亢奋的情绪,逐渐将市场的风险置之脑后,杀入高估值的市场。相反,熊市时各种利空消息纷至沓来,身边的大多数人对经济和股市感到悲观失望,虽然这时股市的估值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中长期投资收益的机会越来越大,可是大家却一起恐惧、悲观,要么非理性的抛盘斩仓,要么过度谨慎地保持观望,不敢加仓价值低估的好公司。数据显示,上一轮牛市最亢奋的2015年二季度,A股市场日均成交量高达15989亿元,与2014年同比上升1277%。相反,在市场绵绵下跌的2018年,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量仅有3683亿元,成交额不及2015年二季度的四分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达,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和影响程度正在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导致投资者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在不断增加,如微信社交软件中繁多的“炒股讨论群”、“投资讨论群”就是最好的例证。业余投资者之间的低质量信息的反复传播,加上自媒体的良莠不齐,都加大了投资者的“从众效应”。有人戏称:你的微信中的股票讨论群的数量,基本与你的股票投资收益率成反比。

  其实,不仅个人投资者普遍存在“羊群心理”,一些不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也很容易陷入这种思维陷阱。作为一个整体,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同样摆脱不了羊群的从众心理,不少机构投资人在牛市时互相打兴奋剂,在熊市时互相慰藉,投资往往高度趋同化,对风险的规避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思维陷阱”之二:“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也是发生在许多投资者身上的现象。许多股民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支股票,涨了10%-30%就卖了,但是这支股票之后又涨了5-10倍甚至更多,不禁扼腕叹息。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是“锚定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认为,所谓“锚定”(Anchoring),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的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作为起始值,这些起始值像一个个抛下的“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事实上,人们对这种“锚”的设定充满了主观的偏见,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

  举一个真例:笔者曾经在2013年上半年以9元左右的价格买入了金证股份(代码:600446)。笔者的当时逻辑是:因为牛市来了,金融交易软件的销量一定大幅上涨,金证股份是国内该细分行业的两强之一,股价当时没怎么涨,所以上涨20%-30%应该没有问题。这个“20%-30%”的目标,就是笔者完全主观的根据自己的买入价和对公司股价走势的预测之后,非常随意的抛下的“锚”。几个月后,当金证股份在牛市里很快涨到11元时,笔者很高兴的抛掉了全部持股。但可惜的是,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金证股份的股价最多涨到了269元,在笔者抛掉之后又涨了24倍。笔者可谓错失了一次在35岁之前退休的难得机会。

\

       “思维陷阱”之三:“沉没成本效应“和“损失厌恶心理”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已经付出而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已经完全废弃的、被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完全替代的旧生产线。现代金融心理学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在投资决策中,人们经常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和投资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故意选择了“视而不见”,而不是理性面对和果断纠正。更有甚者,部分投资者对已经造成的错误投资不断加仓,试图让这种损失在表面上看起来少一些,在心理上更“舒服一些”。

  部分心理学专家认为,“沉没成本效应”源于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心理”(Loss Aversion Effect)。“损失厌恶”也称作“损失规避”,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研究表明,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左右。损失厌恶反映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倾向于锁定收益;相反,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倾向于继续冒险。

  相信许多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支股票产生10%-20%的收益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卖出股票,锁定收益,落袋为安”的冲动。但是经常是卖出之后,股票继续加倍上涨。相反,当一支股票出现10%-20%的亏损时,内心会产生“再等一等,等回本了我就卖出”的心理,但是这支股票却继续下跌,亏损越来越大,扩大至30%、50%、70%。面对这样越来越多的浮亏,许多股民选择了“遗忘”,这就是为什么存在这么多大幅亏损的“僵尸账户”的根本原因。

       “思维陷阱”之四:“求证陷阱”

  “求证陷阱” (Confirming Evidence Trap)也被称为“确认偏差”,是指人们基于自己的情感偏好来选取和解读有关事件的信息,而不是客观全面的选取信息和对其进行辨证的解读。在股票投资中,许多投资者习惯性的选择和接受那些与自己的行为和观点“相一致”的信息,而对那些与自己相左的信息选择了“隔离”或者“屏蔽”,以致于无法对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实质做出客观判断,错过了避开股市“地雷”的机会。

  很多投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后,这家公司就“越看越美,越看越有前途”。其实笔者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而且亏损比例很大。2014年下半年,在朋友的推荐下,笔者和几位朋友开始关注省广股份(代码:002400)和蓝色光标(代码:300058),当时绝大多数的券商研究报告对这两家公司持“增持”或者“买入”的评级。他们的主要逻辑是: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推动商业广告业的稳步增长,而这两家公司作为国内广告业的龙头,除了现有部分的“内生性”增长之外,还在大规模的并购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外延式”增长强劲,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规模效应明显。而且他们指出:上述两家公司的对外并购中,许多都有“业绩兜底”的“股权激励”或者“对赌协议”,这将有效的保证并购对象的业绩高速增长。

  笔者当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越来越觉得这真是很棒的投资标的。结果呢?这两家公司在2015年下半年呈现“断崖式”下跌,最高跌幅达89.4%和85.4%。截至目前(2020年6月10日),这两家公司的股价也只有2015年高点时的一半和三分之一。

\

\

  现在回头来看,笔者和朋友当时对这两家公司的看法,就是明显陷入了“求证陷阱”。在强烈的希望自己投资正确、股价上涨的主观愿望下,笔者当时选取和解读的信息都是这两家公司的正面消息。相反,笔者当时没有理性的多问几个“是不是”或者“为什么”。比如:

  ——广告行业作为一种高度依靠人的智力和多元化创意的行业(而不像那些生产标准化产品的“规模经济型”、“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行业),其商业并购的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效应是否明显?

  ——对文化差异巨大的不同公司的并购,能否产生一致的“协同效应”?

  ——与并购对象签订的“对赌协议”,真的能够保证其盈利增长吗?

  ——优秀广告公司的竞争优势究竟是什么,是不容易被改变的公司品牌、管理机制还是容易跳槽的核心创意人员?

  ——相对于这两家公司原有部分的“内生性”增长,

MSN中文网

上一篇:银行不良率大增怎么办?安存多元司法风控助力银行清收

标签